简体 | 繁體
 
全面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作者: 杨庆贵 2019年07月05日 16:51 访问量:

(2019年7月4日)

杨庆贵

 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来到地勘二院,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8周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70个年头。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其特别意义在于,告诫全党同志,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号召全党同志,要守初心担使命、重整行装再出发。

根据局党组安排,对照主题教育总要求,今天,我以《全面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题,与大家谈一谈学习收获和体会。

一、熟练掌握贯穿思想始终的“五个一”

首先,我们一起总体学习和掌握贯穿思想始终的“五个一”,分别是一个主题、一个目标、一个总体布局、一个战略布局、一个理念。

一个主题: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一个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在当下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个总体布局:就是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一个战略布局:就是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一个理念:就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

围绕这“五个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层面展开了多方面的论述。其中,写入十九大报告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就是这一思想的纲领性概括。

二、重点学习领悟思想的八个根本观点

以下八个方面带有根本性问题,需要我们在学习中认真思考和掌握。我把这八个方面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八大观”: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民族复兴观、全面改革观、科学发展观、民主政治与法治观、意识形态观、国际战略观、党建观。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观点的核心要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总书记进一步从理论上丰富和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首先,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特色,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其次,明确提出要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两个历史时期互相联系又有重大区别,但本质上都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用后一个历史期间否定前一个历史时期,也不能用前一个历史时期否定后一个历史时期。第三,明确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要有新的观点。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以及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这就要不断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第四,对于“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四个讲清楚”:1一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须有着自己的特色;2二要讲清楚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3三要讲清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4四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独特的文化、历史和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二)民族复兴观。总书记民族复兴观,核心要义在于:中国梦的提出是历史使命与现实使命交汇的产物;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中国力量;中国梦不是帝国梦和霸权梦,是与世界人民携手共赢之梦,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也绝不走“国强必霸”的道路,中国梦的实现必将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使世界更加绚丽多彩;实现中国梦要靠实干,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讲实干,就要脚踏实地的劳动,就要发扬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的精神,就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进一步明确了实现中国梦三步走的线路图。

(三)全面改革观。总书记全面改革观,核心要义在于:首先,强调要增强改革开放的坚定性。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一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下去,而且要有新举措、上新水平。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思想解放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其次,强调要明确改革开放的方向性。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相统一,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改的、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不改,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可挽回、无法弥补,方向错了,走的越远危害就越大。第三,强调要明确改革开放的目标性。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四,强调要提高改革开放的科学性。改革开放要把握规律性,要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仍要坚持,仍然需要采取先试验、后总结、再推广的方法,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要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同时还要注重顶层设计,注重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的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在当前,要注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面素生产率。要加快推进关键性改革。按照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的要求加快改革步伐,更好发挥改革牵引作用。第五,强调要树立对外开放的新战略。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不动摇,打开大门搞建设、办事业,同世界各国互相借鉴、取长补短;要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两个市场、两个资源,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着力提升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积极拓展对外发展新空间,着力增强全球投资谋划能力,努力在国际风云变幻的环境中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第六,强调要激发改革的新活力。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改革开放要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根本的一条就是要让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四)科学发展观。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最大的特点就是坚定不移贯穿新发展理念,集中地体现在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上。其核心要义是:第一,强调发展仍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国经济总量虽然已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我们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84位,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此,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第二,深入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第三,解决发展动力问题要注重创新发展。总书记指出,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为此,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第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要注重协调发展。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为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第五,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要注重绿色发展。总书记指出,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食品安全、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搞不好还可能演变成为社会政治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建设做出贡献。第六,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要注重开放发展。总书记指出,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我国对外开放总体水平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需要加快弥补。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深化人文交流,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投资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第七,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要注重共享发展。总书记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

总书记强调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影响。全党同志一定要提高统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五)民主政治与法治观。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就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发表重要论述。首先强调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其次是坚持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总书记提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总书记强调,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一个时期里,有一种政治思潮叫“宪政民主”,影响不小。在鼓吹者那里,“宪政民主”几乎成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话题,称“宪政民主是中国的唯一出路”,这是值得警惕的一种思潮。“宪政民主”根本不是我们讲的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宪政民主”的真实含义就是西方那一套制度模式,因为他们攻击我国“有宪法、无宪政”“共产党一党执政不具合法性”“党大于法”等等,根本目的在于取消共产党的领导,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于这种思潮必须予以揭露。第三,必须坚持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总书记指出,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第四,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引导人们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六)意识形态观。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理论领域斗争激烈的情况下,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是对我们党的一个现实考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意识形态观,核心要义是:首先,在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作用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集中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精神上丧失群众,最后也要出问题。其次,在意识形态工作的目标任务和中心环节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第三,在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职责和使命上,强调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第四,在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任务和方针原则上,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项战略任务;强调要处理好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党性和人民性、正面宣传和舆论斗争、总结经验和改革创新、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党动手和部门负责等重大关系。这些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指导性,为我们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方向。

(七)外交和国际战略观。习近平外交和国际战略观的核心观点是:首先,强调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特征和本质要求。中国怕的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要完善我国外交总体布局,全方位推进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外交和各个领域外交工作,积极构建不冲突、不对抗,互相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按照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推进周边外交工作。其次,强调中国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是有前提、有原则、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国决不屈服外国压力,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触及底线就是侵犯,该合作的合作,该斗争的斗争,一切以国家利益为依归。中国不走“国强必霸”的道路,但中国也不能再重复鸦片战争以后在列强坚船利炮下被奴役被殖民的历史悲剧。第三,强调要运用战略和策略,打好组合拳。还特别强调要倡导世界命运共同体意识,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总书记的外交和国际战略观,体现了我们党对国际格局和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深刻把握,显示了我们党的远见卓识和外交智慧,引领我国外交进入了一个新的活跃期和开拓期。

(八)党建观。总书记党建观的核心观点是:第一,强调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全面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正气上不来,邪气压不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迟早会出大问题,因此,必须把从严治党体现到党的建设各个方面。第二,强调共产党人要坚定理想信念,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补好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要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就要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第三,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在当前,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第四,强调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要着力培养和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成为一个好干部,一要靠自身努力,加强党性修养,陶冶品格,勤于学、敏于思,经风雨、见世面;二要靠组织培养,为干部锻炼成长搭建平台。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重点是做好干部教育、选拔、管理、使用工作。要建立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的素质培养体系;建立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知事识人体系;建立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的选拔任用体系;建立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严管体系;建立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第五,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作风建设关系我们党能不能长期执政、履行好执政使命。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定,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要把刹住“四风”作为巩固党心民心的重要途径,坚决防止产生“疲劳综合症”,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歪风陋习,要露头就打,对“四风”隐形变异新动向要时刻防范,决不允许死灰复燃!决不允许旧弊未除、新弊又生。第六,坚决惩治腐败,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但对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一点也不能低估。全面从严治党要向基层延伸,要严厉惩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要打通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内在联系,早日迎来海晏河清!

除了上述八个方面外,总书记还就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就贯彻“一国两制”、做好港澳台工作,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等作了重要论述,都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深入领会。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意义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何谓飞跃?飞跃不是解决了个别理论问题,而是正确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飞跃不是解决了某个小阶段上的问题,而是系统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大阶段上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对规律性认识的高度凝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飞跃从本质上讲,就是基于中国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原有规律性认识的丰富、发展或对新的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八个方面”一系列基本问题,并且根据新的实践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十四个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的成果。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思想建党是我们党的一大传统,党自建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随着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递交展开,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曲折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两次创造性的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巨大胜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作为全党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基本国情和时代课题变化了,理念指导上一定要跟着变化。一个理论有一个理论所担当的历史主题,当这个历史主题完成时,新的理论就会应运而生。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曾经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列宁,不写出《两个策略》等著作,就解决不了1905年和以后出现的新问题。单有1908年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还不足以面对十月革命前后出现的新问题。适应这个时期革命的需要,列宁写了《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等著作。列宁死了,又需要斯大林写出《论列宁主义基础》和《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这样的著作,来对付反对派,保卫列宁主义。我们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和抗日战争初期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现在,我们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马克思理论创新与时俱进在今天的集中体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的意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这对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规律认识,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如何应对时代的深刻变化和一系列严峻挑战,以发展的眼光从理论上给予科学回答,这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巨大考验。首先,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在98年奋斗历程中,执政历史已有70年,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也有深刻的历史教训。同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在执政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然也有着深刻的甚至是惨痛的教训。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战略家理论家的眼光深刻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共产党在执政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共产党执政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牢牢抓住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抓住坚持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不动摇,抓住以人民为中心这个初心不动摇,抓住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保证不动摇,抓住党领导一切这个根本不动摇等等,不断增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党的政治能力和执政本领,使中国共产党焕发出了空前的生机活力。抓住了一系列根本问题,也就抓住了共产党为谁执政、如何执政的本质,升华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其次,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从中国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从世界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也经历了巨大曲折,以至于出现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这样惨痛教训。总书记深刻总结了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教训,尤其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本质和规律进行了深入思考,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例如,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的前提下,始终坚持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等。例如,根据历史性变革,又及时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等重大政治判断和论断,所有这一切,都从理论上深化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再次,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集中体现在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新的影响世界的战略构想。人类社会发展中曾经长期经历了战争与和平的较量,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1987年,邓小平就提出了和平和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判断。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倡导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进而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文明和人类发展理论的原创性时代性贡献。这一构想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某些思想要素和中国社会传统大同思想的优秀成分高度融合,以人类为根本来思考世界的发展问题;这一构想既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阶段观点,又深刻地关照到经济全球化、人类地球村等一系列新情况,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提示世界发展的本质和趋势;这一构想,因其极富亲和力的独特魅力,获得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认同,找到认识上的最大公约数。上述这一系列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紧紧抓住人类发展向上向善的本质,进一步拓展了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内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意义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党的十九大,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现实,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确立了党和国家今后发展的前进方向、战略部署、大政方针,是新时代推动实践新发展,夺取事业新胜利的行动指南。

第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论述,为我国发展实践明确了新的历史方位。社会前进和发展总是以阶段性转化为特点,历史方位就是这种转化的坐标定位。中国革命发展就曾经历了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几个大的时期。建国后又经历了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等若干历史时期。对不同历史时期历史方位准确判断,直接关乎这一时期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的确立和实施。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经历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性转变。随着改革深入,又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十八大以来,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主线,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更高要求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要以解决社会新主要矛盾为基点,在新征程中以新思想为指导,实施新战略、实现新目标。因此,新时代从本质上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到有更高要求、更高标准的发展时期。

第二,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的论述,为今后实践发展提出全新要求,指出了重点和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它将深刻影响党和国家工作战略部署、战略重点和战略安排。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表明,在继续坚持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继续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基础上,要把发展的重点向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人民群众新愿望新需求方面转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方面多层次多元化的需要。为了实现人民群众这一个新的美好生活愿望,更要在新的实践中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根本和关键,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关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论述,使今后实践发展在目标、路径和手段上更加明确、更加聚焦。进行伟大斗争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奋斗目标的主要手段,但是,今天的伟大斗争却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建设伟大工程已经取得巨大成效,但是,在进入新时代,如何始终确保党旺盛的生命力,进一步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确保党自身本领始终过硬,仍然面临着许多新挑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进入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同样面临许多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是奋斗目标,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的推进。“四个伟大”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四个伟大”每一方面,单独看都是党为之奋斗多年的目标,但将这四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有了全新的重大意义。因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确立,核心在于唤醒全党实现使命和担当的“自觉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向全党集中阐述了这一问题,并就如何“更加自觉”实现历史使命作了深刻论述。“更加自觉”就是要在以往奋斗的基础上,要有新办法、新途径,要有新指标、新要求,要取得新成效、新结果。“四个伟大”历史使命的确立,进一步明确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手段和方法,并实现了这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

第四,关于“两个十五年”的战略安排,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吹响了冲锋号。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决胜时期,从2020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重大的战略安排十分清晰的描绘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在今后30年的线路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跨栏枪。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融会、相贯通,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在当代中国,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同志们!全局党员和干部,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自觉按照中央、省委和局党组的部署,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聚焦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主线,以坚定信仰为出发点、以对党忠诚为着力点、以联系群众为支撑点、以持续奋斗为落脚点,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努力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取得新进步、达到新高度,从而增强党性、提高能力、改进作风、推动工作。


河南省第二地质勘查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2021-2022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郑开大道与康庄路交叉口 电话:0371-62030998 传真:0371-62030900
网站备案号: 豫ICP备2022017769号-1 Email: hnsdkry@163.com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9/13 11:38:54